12月20日,我校哲學系在廣州校區(qū)南校區(qū)錫昌堂主辦《李錦全文集》出版發(fā)布會暨“人文精神的承傳與重建”學術研討會。92歲高齡的著名中國哲學史家李錦全先生全程出席會議。
會議現場
《李錦全文集》出版發(fā)布會由中山大學哲學系黨委書記陳險峰同志主持。中山大學出版社王天琪社長介紹了十卷本《李錦全文集》出版的有關情況,認為這套文集是可以傳諸后世的精品力作。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教授回顧了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兩校的中國哲學專業(yè)經由蕭萐父先生、李錦全先生創(chuàng)立的深厚友誼。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賴永海先生是中山大學哲學系1973級本科生,他說李錦全先生是他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啟蒙者、引路人。中山大學哲學系李宗桂教授1982年師從李錦全先生攻讀碩士研究生,他認為《李錦全文集》的出版是中山大學哲學系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人文精神的承傳與重建”學術研討會由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張偉教授主持。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李維武教授認為《李錦全文集》是反映廣東學術界改革開放40年來的重要成果。中山大學哲學系陳少明教授說:當年上李錦全先生的課,他講的很多故事讓我們了解了學術動態(tài),講故事是中國哲學史研究的重要傳統(tǒng)。中山大學歷史系張榮芳教授認為李錦全先生的本科畢業(yè)論文《唐代碑刻目錄(附跋文)》屬于前沿研究,是王國維“兩重證據法”的具體運用。中山大學哲學系馮煥珍教授說他的本科畢業(yè)論文是李錦全先生指導的,自以為寫得不錯,而先生說:“就這個樣子吧。”這是先生舉重若輕、道法自然的鮮明體現。
李錦全先生聽了與會學者的發(fā)言后說:我的作品大都是20世紀的產物。如何看待它們的價值,這不是關涉我一個人的事,而是關涉幾代人、很多人的事。我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基本觀點是矛盾、融合、承傳、創(chuàng)新,期待你們在新的21世紀不懈地傳承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