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授獎項目日前公布,我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有6項成果獲科技獎勵。
其中朱熹平教授研究團隊完成的“Ricci 流理論及其幾何應用”和鄭利民教授研究團隊完成的“組織免疫微環境調控肝癌進展的新機制”2項科技成果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孫曉明教授研究團隊完成的“板塊俯沖和折返過程中的成巖成礦作用和定年”等3項科技成果獲得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胡學強教授研究團隊完成的“多發性硬化和相關脫髓鞘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科技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3年度教育部共授予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311項,包括一等獎117項,二等獎194項,其中自然科學獎120項,包括一等獎42項,二等獎78項。我校獲得2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全國高校排名第三。
附
中山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清單
序號 |
獎種名稱 |
等 級 |
項目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單位 |
所在院系 |
1 |
自然科學獎 |
1 |
Ricci 流理論及其幾何應用 |
朱熹平,陳兵龍,鄧少雄,顧會玲,張珠洪 |
中山大學 |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 |
2 |
自然科學獎 |
1 |
組織免疫微環境調控肝癌進展的新機制 |
鄭利民,鄺棟明,莊詩美,吳艷,李蓮 |
中山大學 |
生命科學學院 |
3 |
自然科學獎 |
2 |
板塊俯沖和折返過程中的成巖成礦作用和定年 |
孫曉明,孫衛東,翟偉,凌明星,楊曉勇,梁華英,梁金龍,徐莉,石貴勇,丁興,梁業恒 |
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海洋學院 |
4 |
自然科學獎 |
2 |
Cl-通道對腦血管重構的作用及其機理研究 |
關永源,周家國,王冠蕾,湯勇波,杜艷華,王小廣,馬明明,呂曉飛,劉捷 |
中山大學 |
基礎醫學院 |
5 |
自然科學獎 |
2 |
衰老致血管內皮損傷新機制與細胞修復的研究 |
陶軍,楊震,夏文豪,王妍,陳龍,吳芳,蘇晨,徐詩岳 |
中山大學 |
附屬第一醫院 |
6 |
科技進步獎 |
2 |
多發性硬化和相關脫髓鞘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
胡學強,陸正齊,邱偉,陳曉紅,彭福華,鐘曉南,龍友明,朱燦勝,江瀅,汪鴻浩,舒崖清,鄭雪平,李盈,王敦敬,張斌 |
中山大學 |
附屬第三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