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鄭紫曼、梁學敏)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近日,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組織19名師生黨員、積極分子前往全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的汕尾市海豐縣,開展紅色教育培訓活動。
在前往海豐的行車途中,中文系黨委書記于海燕主持巴士黨課,介紹了本次培訓活動的基本情況,并組織師生們學習討論《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全體師生暢所欲言,分享參與本次活動的目的和提前了解的背景知識。師生們達成共識:開展本次活動的目的是知行合一、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實地追尋紅色印記,切身體會革命精神。通過學習,師生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色,中文系人應發揮專業優勢,為傳承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師生一行首先到達紅宮紅場。海豐紅宮、紅場舊址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人民南路中段,是中國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誕生的地方。通過聽講解和參觀舊址內的文字、實物及雕像,師生們重溫了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和革命根據地成立的歷史。
中文系師生在紅宮門前合照(來源:中國語言文學系)
之后,師生們來到彭湃烈士故居。故居對面是“彭湃燒田契”的雕像,師生們由此認識到彭湃從地主家庭的富家公子轉變為火燒田契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可貴之處。彭湃母親周鳳的居室內懸掛了彭家六名英烈的畫像及其革命烈士證明書,師生們體會到彭湃及其家人賡續紅色血脈、大公無私為革命犧牲的精神。得趣廣場的雕像再現了彭湃在得趣書社成立六人農會的場景,而農會成員在兩三年后增加到20萬人,師生們感受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
參觀彭湃烈士故居(來源:中國語言文學系)
師生們來到位于五坡嶺的文天祥公園,參觀了方飯亭。在此處,師生們向舍生取義的文天祥致敬,被文公的愛國主義情懷所感染。海豐大地既走出了彭湃、丘東平等影響中國的革命英雄,也培育了鐘敬文、馬思聰等一大批愛國文藝巨匠。
之后,師生們前往位于金廂鎮的周恩來渡海主題公園。在藍天白云下,海風習習中,師生們重溫了那段崢嶸歲月的革命歷史。1927年10月,南昌起義軍南下部隊突破敵軍重重攔截抵達陸豐,周恩來總理卻在途中感染瘧疾,在葉挺、聶榮臻等人的陪同下來到了金廂鎮,在時任南塘區委書記的黃秀文家里養病。基本康復后,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人在黃秀文的護送下,乘船抵達香港。在此,師生們認識到共產黨人革命路途的艱辛,受到深刻的黨性教育。
在周恩來渡海主題公園合照(來源:中國語言文學系)
師生們在汕尾市馬宮街道長沙村鄉村圖書館召開黨史教育專題研討會,交流參訪心得和學習體會。師生們表示,經過實地參觀和學習,被先烈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所震撼,靈魂上受到一次深刻的洗禮,深深感受到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并日益強起來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大家紛紛表示,要在思想上向革命前輩學習,堅定理想信念,賡續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傳統,不負時代使命。
在汕尾市馬宮街道長沙村鄉村圖書館召開黨史教育專題研討會(來源:中國語言文學系)
師生們前往汕尾市博物館,參觀了汕尾市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非遺精粹展、沿海考古成果展、近代廣東學人風采展三個展覽,近距離接觸汕尾的貝雕、木雕、紙扎、麥稈畫等傳統技藝,觀看汕尾博物館和中大考古學合作發掘的石器時期等的文物,領略梁啟超、鄒魯、陳垣、容庚、商承祚、鐘敬文等14位廣東學人的問學之路、在思想和學術上的成就。
參觀汕尾市博物館(來源:中國語言文學系)
這次紅色教育培訓活動是一堂生動的實踐課,中文系師生感受到汕尾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資源的豐富,表示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發揚偉大建黨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文稿終審:中國語言文學系 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