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遺跡等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標志中國近代革命文化的典型物質元素,也是黨的百年光輝奮斗歷程的生動教材。推進紅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既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冀望,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精神基礎的戰略決策。
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是力圖將已經脫離了其原來的歷史語境和使用場景的革命器物和遺跡遺產,融入當代生活方式和知識譜系的實踐層面,充分釋放其活態能量,賦予其新的文化意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一個“宏大的總的聯系”的整體,物質世界和思維世界都以不可分割的整體方式存在和發展著,各個領域和不同領域的各個過程之間存在著廣泛聯系。恩格斯說:“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對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需要將其放在它和世界整體的總聯系中,從全面的、動態的、聯系的角度呈現紅色資源本體及其從屬整體、紅色資源之間及其與其他資源之間的聯系,讓紅色文化資源成為充滿活力和時代氣息的當代中國文化生活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馬克思主義整體觀把握紅色資源地方性與國家化的統一性
紅色資源活化利用首要面臨的是如何在革命文物的地方性認知與國家觀念之間取得平衡協調。這不僅關涉我國革命文物和黨史學習教育的戰略方向,而且對于增強地方文化主體性至為重要。紅色遺產不僅滲透著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觀念,也是對地方性的表達和呈現,其所表現出來的各地地理、文化等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真實、完整而生動地呈現出地方文化之間的共創互通與中華民族國家觀念的交融整合。從文化整體觀來看,整體的價值大于組成它并使它獲得文化意義的各個部分價值的總和。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應將國家整合的教育內容與民族地方性知識結合起來,不僅將其作為培養國家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地方振興的契機,對于凝聚各區域、各民族人民力量意義重大。
以馬克思主義整體觀理解紅色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延續性
事物的整體性,不僅表現為部分和整體的有機統一,還表現在時間維度內以“過程集合體”形式存在的整體上。紅色文物資源形象地反映了中國近現代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所蘊含的如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敢于勝利、自強不息的精神及其所凝固的文化符號,均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近代革命中的創造性表達。不能將紅色文化看作是獨立于傳統文化的單體文化來單獨理解,使之游離于中華文化文脈之外。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需要在歷史關聯性和事物連續性中,呈現出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持續演進的美好情境。
以馬克思主義整體觀融通紅色歷史與當代生活
文化建設必須扎根于生活。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不僅需要關注空間上的關聯性、從時間維度挖掘其歷史層積性,還需要在歷史流動即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關注其與當下生活的共時性。因此,對革命文物的保護不僅是保原址、保文獻、保原真環境,保存在歷史典籍與地方居民的記憶中,而且要保傳播、保接觸、保傳承。對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也不只有解讀、講述和舞臺化的展演,還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強調所在地生活者的參與,強調與當代人的互動關系,將中國革命者蘊含在文物遺跡之中的獨特精神氣質和現實生活融通交匯。
為實現這一目標,應充分注意國家、市場、社會之間的合作,政府、學界、民間相互配合,要發動基層社區群眾,鼓勵整個社會、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紅色文化的闡釋、傳播和傳承,如廣泛收集和持續補充紅色文物資源或更新歷史敘事,讓人人都成為紅色資源的收集者、保存者、講述者,成為紅色經典文化的傳播者與傳承者,使紅色文化成為當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科技應用也必不可少。
以馬克思主義整體觀打造紅色敘事的情緒感染空間
紅色資源作為歷史見證者,并存于中華民族的河谷山川、古跡建筑、村鎮市集當中,它不僅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也是一個空間的概念。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不能只流于物化形制,也不只囿于身處其中,而是主張身臨其境,將激發積極情感作為核心目標,充分利用旅游這一重要的身體和情感體驗途徑,通過空間敘事賦予紅色歷史一種空間性的結構,打造一個面向游客的有效感染氛圍。紅色敘事應該在空間維度上進行編排和創造,通過營造歷史空間引領人們體悟歷史。這種通過敘事和場景營造的特定感染氛圍可建立起游客身體感受、情緒、情感和空間之間的聯系,可以打開游客的認知之門,影響游客的情感表達,對游客形成高尚的情操進而轉化為精神追求起到更深遠的作用。
以紅色文化資產概念統領紅色文化資源的整體性活化利用
紅色資源是一個內嵌若干復雜關系的整體,需要跳出單一的保護對象和保護工程,關注其整體性的活化利用。應將特定區域內的紅色資源與其周邊的其他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產業資源等整合起來,放到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系統中,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生活質量提升相互關聯統一于國家和地方的整體性規劃和發展之中。特別是在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紅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需要用“紅色文化資產”的概念統領包括紅色遺產在內的多種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將其視為具有文化性質的國有無形資產,成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經濟動力之一,以突出紅色文化資源對于激發創新創業的文化價值、對于革命老區和鄉村建設的旅游經濟價值、對于黨史學習教育的政治價值、對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生活美學價值,從而獲得社會、經濟、文化層面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使紅色文化資源活化事業得以擴大化甚至社會化,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旅游學院)
原文鏈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10/18/content_7968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