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晴,一日雨,學位授予儀式的第三天,迎來了清涼舒適的陰天。天氣變幻不定,不變的是畢業學子對母校、師長、同學的不舍。一個擁抱、一次握手、一句祝福、一張合影……感恩有你,并肩走過求學路上最青春的歲月。
離校日期愈近,離愁愈濃。將每一次的祝福與道別,一一存儲、精心打包,小心翼翼放入行囊,此生珍藏。我許母校,常“回家”看看!

“恭迎主禮教授!”(蔡珊珊 攝)
與“男神”的“第一握”
梁銶琚堂,洪亮的一聲“恭迎主禮教授!”之后,現場屏幕中,一道光束隨著殿堂大門徐徐開啟,主禮教授們在執權杖教授的引領下依次入場。執權杖教授款款走向舞臺,在司儀的引導下,將權杖慢慢放上權杖基座,此刻屏幕中,權杖熠熠生輝。如此富于“魔力”的出場,引起畢業生們驚呼一片。莊嚴國歌、諄諄訓詞,畢業學子一一上臺,接受“男神”校長贈送畢業紀念冊,并依次與校長握手。

“Give me five!” (李熠坤 攝)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本科畢業生湯超俊走上臺,對校長說“Give me five”,希望校長給予他力量,校長很爽快地答應他,配合了擊掌。下臺后,他仍難掩激動之情:“這是我人生中獨一無二的十秒!”

拄著拐杖上臺,校長親切詢問(董柏宏 攝)
來自同一學院的博士畢業生曾衍瀚,拄著拐杖上臺,校長關切地詢問了情況。曾衍瀚笑著說:“得到校長的問候,很感動,覺得校長挺平易近人。”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畢業生馮錦先身高足有1.9m,校長握著他的手笑問:“同學,你多高啊?”被問到,他感覺有點羞澀同時很激動,“畢竟第一次與校長親密接觸”。

“Love you all!”(李熠坤 攝)
同是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的維吾爾族小伙伊力夏提·阿布力米提,今年碩士畢業,已是第二次參加畢業典禮了,但這次,他還是挺感觸,因為“畢竟是最后一次了”。能來中大讀書,他感到很榮幸,喜歡這里自由而包容的氛圍,喜歡這些友好的同學。

“校長,我想和你做朋友。”(李熠坤 攝)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畢業生冼婉姍走到校長面前,與校長來了一次食指碰食指的“E.T.式”手勢互動。“我想和校長做朋友。”冼婉姍解釋道,“在電影《E.T.》里,小男孩艾里奧特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和外星人成功交流,最后做成了好朋友。

再次穿起導師袍(侯易 攝)

向臺上的你們深鞠躬!(董柏宏 攝)
我的畢業我做主
嘉年華現場,有畢業花墻可供拍照;有校友小禮物可供品玩;有種類多樣的文化創意產品可供購買;有畢業留言墻,可寫下或畫出心聲;還有“說吧”亭,可供盡情訴說……

讓我們為青春喝彩(鄭柯欣 攝)

“戴”上小胡子,一起“拍立得”(董柏宏 攝)
在校友會攤位旁,有一個類似攝影棚的留影區。一位頭發有些發白的中年人手舉“青春”字樣的紙牌,和兩位身著碩士服的畢業生對著鏡頭合影留念,兩位畢業生分別舉著“青春就要”、“無所謂”的紙牌。原來,這是校友會今年為畢業生設計的類似“拍立得”的免費留影區,并對留影背景做了特別設計,還有小胡須或寫有字的紙牌道具可供選擇。采訪得知,這位中年人是信息科學與計算學院的沈偉教授,旁邊兩位是他的學生彭韜和袁杰。“跟他們在一起,我感覺自己很青春!”沈偉笑著說。本科期間,彭韜和袁杰的論文指導老師都是沈偉教授,畢業后,兩人光榮參軍了;兩年后,又重新回到中山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機緣巧合,導師仍是沈偉教授。“能跟沈老師學習是一輩子的幸福!”彭韜興奮地說。在一旁的袁杰補充道:“特別感謝沈老師的教導。”

畢業暢所欲言,請“說吧”(董柏宏 攝)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本科畢業生沈婕走進了紅色“說吧”亭,講述了大學期間對她觸動最大的一件事。19歲生日那天,她丟了錢包、銀行卡和身份證。當時,朋友們不約而同發來幫忙短信。有朋友直接塞給她500塊錢,還有朋友說要用錢了就找他……這些舉動讓從外省來讀書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親情和友情,非常感動。此事至今都令她很感激。沈婕說:“可能答對了幾道題,答錯了幾道題,然后我來到了中大,收獲了我一生的朋友。”五年過去,終于畢業了,“經歷了三位校長,其實挺難得的。”她俏皮地說。

將你定格,帶回珍藏(楊天益 攝)
在嘉年華購買禮品的現場,涌現了“中國好家人”。一位穿著西服的男生,在中大剪紙產品前很快就買好了兩件,準備送給弟弟。“弟弟家搬新家了,這個正好可以用來裝飾,掛在家里。最重要的是,我希望用這個來激勵他好好學習,以后也要考上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大三學生譚賀斌,則買了小號的中大紀念衫送給家里的小孩子。“因為我有一件,他看見了很喜歡,要我給他買一件,說以后也要上中大。”

我與孫爺爺合個影(楊天益 攝)

誰主沉浮(董柏宏 攝)
同年憶 憶同年
旅游學院本科畢業生 張秋麗

給自己的青春一個歸屬
我是一個平凡的草根學生,懷著“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寒窗苦讀12年來到中大。通過努力,我獲得過獎學金,贏得過各種獎勵和榮譽。因為我始終相信,天道酬勤。
大四的我曾給自己定下目標:一篇優秀論文、一次畢業旅行和一份滿意的工作。歷經數月的構思、調研、寫作及導師的指導,我的論文最終被評為學院優秀論文。為了實現旅行夢,我利用寒假兼職賺錢,最終如愿來到向往已久的西藏。在路上,我看到了西部孩子眼神里對外面世界的強烈渴望。去往羊湖的那條盤山公路,則記載了無數駐藏人員對藏區的默默奉獻與付出,他們中不乏來自重點大學的畢業生,而他們卻樂于在西部揮灑青春甚至奉獻生命。
我也曾因為糾結留在大城市還是到小城市工作而整晚失眠。而西藏之旅給我很多觸動,讓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式,不管我們選擇大城市還是西部小城市,我們都將選擇一條實現自我的道路。大城市雖然有著更好的資源和環境,但人才飽和,而小城市雖然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同樣是一片廣闊的天空,那里更加需要我們。就像我們努力成長是為了實現更好的自己,那么到西部去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將使我的人生更加豐滿和富有意義。
我樂意和那些奔赴西部的人們一起努力,建設家鄉,讓西部地區、基層地區變得更好,給自己的青春一個歸屬。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碩士畢業生 蔣超

生活需要有熱度

“中大剪紙”作品
作為一個理工男,我從不缺乏對生活的熱愛,我熱愛探索生物體的化學奧妙,我也熱愛將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大膽勾兌在一處點亮創意的火花。中大剪紙,不是我的第一個創意項目,也不是最后一個。
去年年底,我代表學校去北京錄制一檔電視節目,在南鑼鼓巷第一次邂逅剪紙。正是這“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的沖動,促成了“逸仙創意坊”團隊的組建。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剪紙技藝很傳統,中大校園很漂亮,能否通過努力做出令人驚艷的“中大剪紙”?
當理工男真正開始接觸創作,感覺除了失落還是失落。一張又一張樣圖、一個又一個樣品,讓我們彷徨、糾結,害怕改變剪紙原有的韻味,擔心外界的批評質疑。我們一次次推倒重來,卻始終沒有改變初衷。傳統文化技藝或已式微,需要有人嘗試改變。創新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時至今日,我們呈現美輪美奐的“中大剪紙”作品,也算是理工男別樣的“畢業設計”吧。
國別不是距離

國別不是距離,“一會兒見”!
國際漢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畢業生中,有11名來自6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他們為了學習漢語從世界各地進入中大,浸潤于康樂園的紅樓綠樹間,學漢語的同時感受地地道道的廣州味兒、中國味兒。兩年的相聚,終免不了此刻的離別。
他們會打趣說,不應該對回國的朋友們說再見,最合適的詞是“一會兒見”。因為,世界那么小,肯定會有緣分讓彼此見面,共同懷念在中大留學的那些年。

世界那么小,惜緣分,再重逢
感謝中大給予我智慧,更感謝中大的一切,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中國、理解廣州,并愛上這里。
——維克多(VICTOR) 俄羅斯
時光如水,匆匆一瞥,多少歲月輕描淡寫,再回首恍然如夢。轉眼間,研究生兩年已經過去,一切依然歷歷在目。我想,多年以后,我還會懷念那時,那天,那人,那事,并心懷感激。
——洪永建(Kusno) 印度尼西亞
在美麗的校園遇見你們,就讓這些美好的紀念作為我們相遇的見證吧。
——詹彩懿(Anita)印度尼西亞
一轉眼兩年的時間過去了,這兩年同學們陪我一起走過這段難忘的時光,我在校園里留下了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忘不了這美麗的校園。
——王健擇(WANG GUN TAEK)韓國
時光如梭,不知不覺研究生學習生活也即將結束,意味著離校回國之日也不遠。回首一看,學習過程中雖然有喜有悲,但兩年的時光已經成為了我人生當中最美好和燦爛的回憶。臨近離別時刻,心里總有依依不舍感覺——中山大學。
——金夢華(MONTHIRA THAMTONG)泰國
兩年間有你們陪伴和養育,我不知道什么是“辛苦”和“寂寞”,只知道我擁有的都是“快樂”和“幸福”。
——鄺嬿娜(KARINA)印度尼西亞
感覺是昨天才踏進的中山大學,沒想到兩年光陰那么快就過去了。無論將來身處何地,我都不會忘記康樂園寧靜的一草一木和北門喧鬧的濤濤江水,感謝中大滋養成就了今天的我!
——黃善清(OOI SUNG CHING) 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