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是鞏固國家認同的重要因素,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五年多來,粵港澳三地充分發揮地緣相近、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的突出優勢,合作舉辦多項文化藝術活動、積極搭建各類對外交流平臺,人文灣區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新時代新征程的人文灣區建設,要堅持以培育具有大灣區特色的現代文化為主題,以賡續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為內核,以向世界講好大灣區故事為契機,在傳承、創新、開放中塑造灣區人文精神、打造共有精神家園,以文化軟實力賦能高質量發展。
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培育具有大灣區特色的現代文化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從這一偉大實踐中淬煉升華出的改革開放精神,是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人文灣區建設要立足改革開放前沿,植根新時代豐沃土壤,塑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涵養灣區人文精神,為大灣區發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
以改革開放精神為引領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在四十余年的時間中積淀了豐富的實踐創新智慧,形成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新征程上把大灣區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必須傳承和發揚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直面難題的攻堅精神,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為載體展現城市人文新風景。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滿足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實效性的重要設施。大灣區擁有成熟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具有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天然優勢。為加快建成普惠化、高質量、可持續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統一、頂層設計與基層首創相統一、宏大場景與微觀敘事相統一,不斷增強公共文化空間的人文底蘊,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以新質生產力為動能推動文體旅高質量發展。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文化與科技緊密結合,是新時代人文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近年來,在文化與技術的雙輪驅動下,粵港澳三地的體育休閑、文化旅游產業呈現諸多新業態、新場景,為打造人文灣區、休閑灣區蓄積了新優勢、新動能。但與東京灣區的動漫產業、紐約灣區的電影娛樂行業、舊金山灣區的科技創新集群相比,大灣區的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加快培育大灣區的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要堅持構建以現代文化為靈魂、以數字技術為筋骨、以金融為血液的文體旅融合發展體系,做優做強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文化制造等產業,擦亮“活力廣東·時尚灣區”文旅品牌,把大灣區打造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以產學研深度合作為導向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人文灣區建設要加強教育交流合作,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的作用,支持三地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加快建設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引進人才環境,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充分激發人才活力。
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和傳承好大灣區歷史文化遺產
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既擁有以嶺南文化為代表的古代文化遺產,也匯集著近代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遺產,體現出大灣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強海上絲路文化、嶺南文化、革命文化的遺產保護,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是建設人文灣區的重大任務。
保護和傳承好海上絲路文化遺產。大灣區是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是海上絲路文化資源的集中地帶。從廣州南越王墓到江門大洲灣遺址再到澳門歷史城區,大灣區留存至今的海上絲路文化史跡起始年代早、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潛藏著灣區城市群蓬勃生長的歷史密碼。通過加強海上絲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整合海上絲路文化遺產游徑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成為大灣區擴大開放、走向世界的力量源泉。
保護和傳承好嶺南文化遺產。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形成了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表現出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要敬畏歷史,深入實施早期嶺南探源工程,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整體保護,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要擦亮粵菜、嶺南畫派、粵語流行歌曲等特色品牌,保護傳承粵繡、廣彩、英歌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更多文藝名家、領軍人才,創作一批展現時代魅力和嶺南風韻的精品力作;要推動歷史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增強其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保護和傳承好革命文化遺產。大灣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廣州三元里抗英斗爭、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中共三大、共青團一大等都是大灣區彌足珍貴的革命記憶,留下了豐厚的革命文化遺產。要加強科學保護,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保護工作;要深化系統研究,積極開展革命史料的搶救、征集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背后的思想內涵,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要打造精品展陳,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要強化教育功能,圍繞重大事件、重大節點等,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顯時代特色,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大學校。
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向世界講好大灣區故事
文化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嶺南地區自漢唐以來就是溝通中外的重要門戶,近代以來又一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交匯點,具有良好的文化交流條件和基礎。建設人文灣區,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發揮大灣區中西文化長期交匯共存的優勢,促進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互鑒,向世界講好大灣區故事。
擴大中外文化交流,主動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鑄就人文灣區的新輝煌,要積極學習借鑒國際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加強深圳文博會、廣州文交會、香港國際影視展、澳門藝術節等眾多的文化交流品牌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人文交流,促進文化“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向互動,以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促進民意相知、民心相通。
講好大灣區的發展故事,展現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大灣區不僅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領頭羊,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彰顯出鮮明的中國式現代化特質,是世界透視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在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要注重提煉具有大灣區特色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既要展現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嶺南文化,又要傳播具有大灣區特色的現代文化,通過講好大灣區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現代中國形象。
提高國際傳播能力,調動多元主體參與人文灣區外宣工作。提高國際傳播能力,要推動傳播手段創新,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要提高對外宣傳工作水平,開展深層次、多樣化、重實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善于用外國民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和體驗大灣區文化。要進一步完善外宣工作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展示人文灣區的獨特魅力。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文鏈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405/28/content_1010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