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輝也忙了起來。這學期,他開了4門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老兵”,李輝早已對授課知識點爛熟于心,但每次上課前,他依然會結合當前的熱點,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
“思政課教學內容要跟上時代,只有不斷備課、常講常新,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李輝說。
從教30多年來,李輝堅持給本科生、研究生上思政公共課和專業課,先后培養碩博生近百人。日前,李輝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
“對待生活要天真,對待工作要認真,對待學術要較真。”這是他常對學生說的話,既是對后輩的勉勵,也是他始終堅守的價值追求。
找準學生困惑點,用理論逐一“擊破”
“你關心的人生問題有哪些?”“你現在生活上面對哪些困惑或困難?”“你希望在這門課上學到哪些知識?”……在每學期的第一堂課上,李輝總會給學生發一份問卷,收集他們關心的問題,分類整理后,在后續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回應。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道理是理性的、抽象的。”李輝說,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Z世代”青年,習慣了讀圖、淺閱讀、碎片化閱讀,不喜歡說教,對思政課有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是正常的。
李輝認為,解決“抬頭率”的關鍵,在于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當代大學生追求自我價值,面臨理想和現實、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的問題,那么思政課也要直面這些問題。”
在給本科生開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上,李輝會利用大課間的30分鐘,隨機找一兩位學生聊聊天,了解他們的大學生活、專業認識、閱讀習慣等。聊得盡興時,下課后,他會和學生從教學樓一直聊到辦公室。
正是在這種輕松的交談中,李輝為課堂教學拓展了“一對一”指導的空間,也找到了許多學生的困惑點,從而用翔實的案例和貼切的理論逐一“擊破”。
“李老師自帶幽默感,上課有親和力,喜歡講故事,課上會拋出不少問題,引導大家討論互動。”中大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吳宇珊是李輝指導的學生。讓她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只要在學校,辦公室的門就會一直開著,隨時歡迎學生進門交流。
前兩天,吳宇珊請老師指導論文,兩人從下午一直討論到晚上。“老師不會直接告訴答案,而是循循善誘,引導我把大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自己悟出答案。”吳宇珊說。
“對待生活要天真,對待工作要認真,對待學術要較真。”每次師門聚餐時,總會有畢業多年的學生回憶起李輝常說的三個“真”,感慨“受益終身”。
發揮“傳幫帶”作用,培訓新任教師
1998年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博士點、2006年獲批全國首批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被評為第二批國家重點學科、2017年學院被評為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中大工作30多年,李輝見證了學校思政課建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取得的一個個成就,他的身份也從系副主任,到學院副院長、院長,再到如今的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雖然身份有變化,但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打造學生愛上、樂上的思政“金課”。
擔任學院院長期間,李輝主持設計了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方案,整體規劃大學生思政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生社會實踐,提出并實施了基地示范性實踐、寒暑假學生自主實踐、結合專業助教助研實習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方案。
如今,組織學生前往革命遺址、歷史紀念館、重大事件舊址等地開展社會實踐,已經成為中大的傳統。“思政課不僅要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通過體驗式、互動式教學,不斷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李輝說。
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李輝有機會在全國多所學校聽課。他欣喜地發現,這幾年,思政課的“抬頭率”“點頭率”大大提升,涌現出一批有熱情、有能力并深得學生喜愛的青年教師。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李輝還發揮“傳幫帶”作用,主持全國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中山大學)及廣東省高校思政課李輝名師工作室,依托廣東省高校思政課師資培訓中心,培訓了1000多位骨干教師、3000多位新任教師。
培訓時,李輝會分享自己的“秘訣”:豐富學識,堅定信仰,只有先在自己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心中始終裝著學生,將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鮮活的現實生活和大學生活躍的思維結合起來,增強理論說服力;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用豐富多樣的載體增強親和力。
“思政課教師只有知識廣博,才能講得準;只有不斷鉆研,才能講得深。”李輝說,思政課教育教學常講常新,是壓力,也是動力,他將始終用心教好每一堂思政課,讓更多學生從中汲取成長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