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托舉哥”的“沖天一舉”,將素不相識身處危急的小女孩舉出生天,廣州感動,廣東感動,舉國感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不自覺地步入了“生人社會”——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工作在同一幢大樓,或者行走的同一條道路搭乘著同一輛巴士,但我們彼此并不熟悉也不了解,來去匆匆擦肩而過。如何在“生人社會”本著公義、厚德和誠信構建相互信任友愛互助的新型人際關系,既是我們建設幸福社區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廣州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的重要一環。“生人社會”中我們如何守望怎么相助?“托舉哥”周沖的義舉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平民英雄緣何受到高度關注
周沖“托舉哥”的成名之路,也許是一系列的偶然。
6月3日中午,如果湖北孝感青年周沖沒有路過中山大道怡東苑,可能就沒有后面的“托舉哥”傳奇。
女友在廣州打工,學了一手電焊手藝的周沖也來到了廣州,事發當天,他正好與女朋友及侄子去找工作,路過怡東苑時,看到了驚人一幕:3歲女童琪琪脖子卡在花架鐵欄上,身子懸空吊著,場面驚悚。
23歲青年周沖甚至是跳過人行道護欄去到事發大樓旁的,當時已經有很多街坊在設法救人。好幾個人托起手想接住孩子,有人拿來被單,還有人往樓上跑,但大伙兒連靠近女童的路子都沒有。“小孩看著已經沒有力氣了,原本握著花架的手都松開了,頭還卡在上面動彈不得。”周沖見狀不妙,也跟著人群往樓上跑,先上到二樓,發現陽臺防護網打不開,再上三樓——三樓陽臺防護網有個小出口。這時已經有好幾人守在三樓陽臺,因為出口太小爬不出去,個頭小的周沖爬出去了。
三樓離地面10米左右,周沖懸掛在半空,步步驚心。如果不是之前做過4年的電焊工人,周沖也可能不具備懸空救人的技巧和勇氣,也可能無法去完成那個托舉的動作。
他的救人幾步曲可以拍成電影:踩著防護網的最下一格來到琪琪正下方,看到琪琪喉嚨正卡在欄桿上,口吐白沫,但伸手托不住琪琪;接著往上爬一格,一手抓護欄,一手托住琪琪的雙腳往上頂;再往上爬了一格,單手托住琪琪,琪琪放聲大哭,周沖出聲安慰;有人進了三樓陽臺從防護欄伸手抱住周沖的腰和腿,有人用繩子綁住他;周沖讓眾人松開他,又上爬一格到達防護欄的最高處,用一只手抱住琪琪。
救援行動中,周沖不是孤膽英雄,但他做的是最艱難也是最關鍵的部分。接著,警察破門進屋,五金店老板等人切開花架,眾人合力完成了生死營救。11時36分上樓,到11時48琪琪被救下,周沖在無防護下懸空于三樓將近10分鐘……
“平民英雄”周沖為何受到如此高的關注?當我們被越來越多的冷漠刺痛時,托舉哥被我們“托舉”起來了,這正好折射出社會對互助與關愛的熱切渴求。有社會學家認為,我們捧出托舉哥,反映出社會對道德滑坡的救贖。從熟人社會到生人社會,如何打破陌路人之間的利益冷漠,構建互助體系,這是廣州構建新型城市、和諧社會的必要環節。我們期待生人社會里的守望相助,期待涌現更多的“托舉哥”。
讓美德之花綻放羊城
親愛的廣大市民朋友們:
廣州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素有守望相助、誠信友愛的傳統。連日來,托舉三歲小孩的“黃衣男”周沖、救人不留名的“凌志哥”、“誠信佳話”無人售報的報亭主人歐婆婆等一個個身邊好人的出現,為新聞媒體關注,讓廣大市民感動。他們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而又普通的人,他們的行為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昭顯著道德的力量。他們這些凡人善舉,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在此,我們向廣大市民發出倡議:
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對處于危難中的人伸出友善之手,對處于困境中的人獻出仁愛之心,積極熱情地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用愛心溫暖社會,共建“幸福家園”。
大力弘揚“敢想會干為人民,和諧包容共分享”的廣州亞運精神,講文明、樹新風、塑形象,參與到文明城市的建設中去,投身到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建設中去,共建“幸福廣州”。
大力弘揚“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的新時期“廣東精神”,積極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營造友善誠信、篤行實干、團結和諧的社會環境,共建“幸福廣東”。
“立君子之品,做有德之人”。讓我們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相互關愛、相互禮讓、相互幫助,積小善而成大德,讓羊城處處綻放美德之花!
廣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2012年6月12日
專家觀點
曾德雄:建立生人社會倫理規范
廣州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長曾德雄認為,熟人社會以傳統道德為基礎,熟人之間以宗法血緣關系為基礎建立社會聯系,奉行的是以儒學為代表的倫理道德規范。但現代社會逐步轉變為生人社會,迫切需要形成生人社會的倫理規范。
如何建立新型的倫理規范,使生人社會的守望互助也成為人們內心的信條呢?曾德雄提出,生人社會應該是公民社會,應該以權利為最重要的基石,而不是以倫理道德為基石。每個人都是權利的主體,遵守公民社會的契約,形成規范。這樣,彼此之間是陌生人,卻都能遵守法制和契約,權利得到維護,這樣才可能建立信任,實現互助。
謝俊貴:用紅棉精神凝聚人心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謝俊貴教授說, 現在的廣州整體上已經是一個生人社會,生人社會的關愛度低是一個客觀事實。“但周沖見義勇為的精神,說明我們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還是能夠對社會給予關愛。”
謝俊貴建議可以借助紅棉精神來凝聚人心,提升社會關愛度。他說紅棉精神有四層含義,即自強不息,奮發向上;不屈不撓,勇于犧牲;先人后己,樂于奉獻;為自己的付出表達一種不計較。謝俊貴說,紅棉精神不僅僅局限于英雄的認識,紅棉精神是廣州人大膽改革、不畏艱難,先行先試行動的提煉,是廣州人關愛的表現。
劉繼生: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
生人社會里如何建立守望互助互信?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劉繼生認為可從三個方面來努力,首先要使人們養成見義勇為、匡扶正義、扶危濟困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其次,要有好的機制引導,比如政府要給予好人好事大力表彰,從物質和精神上鼓勵和保障,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做他們的堅強后盾。很關鍵的一點,還要大力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比如像見義勇為基金會這種社會組織,要讓他們及時參與進來,在全社會形成互信友愛、助人為樂、互相幫助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
岳經綸:應增強各群體歸屬感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岳經綸教授分析認為,生人社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場經濟的不健康發展造成的。真正健康的市場經濟,是應該與傳統美德和文化相結合的。
事實上,市場經濟在發展的時候,的確會形成分離人們的市場力,這個時候,由社會、政府和各種公權組織所形成的社會力,應該抵消這種市場力,將人們聚攏在一起。這樣市場力和社會力互相約束,才是社會正常發展之道。
岳經綸表示,政府應該將更多的公共服務資源,投入到社區當中。通過社會保障增強老年人、外來人員等各種群體的歸屬感。這就是一種 社會資本,政府應該大力去培育這種社會資本,自然而然,人們就會守望相助。從市民角度來說,政府應該建立相應機制,減低市民生存壓力,讓其有時間和精力真正融入周圍的社會環境當中。
黃偉宗:媒體良性報道很有助益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認為,此次“黃衣男”能在臨危之間毫不猶豫地沖上去營救一個原因之一就是社會風氣的提升,互助精神成為了一種社會風尚。
他認為,給做好人好事的優秀個人發獎金以及授予榮譽稱號是很需要的,建立一個很好的獎勵機制,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互幫互助的行列。
黃偉宗稱贊媒體對此事件報道的做法很妥當,媒體沒有把所有功勞推給“托舉哥”周沖,而是如實地還原當時的情景,把當時同樣為營救琪琪做出努力的社區居民報道出來,讓人們知道周沖不是孤軍作戰,而是有一群人都在付出,見義勇為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整個社會的好風尚。
他認為,媒體應該注重對好人好事的報道,讓鮮為人知的好人好事見報,形成良性的氛圍,在陌生人社會中構建守望互助的社會風尚。
學生觀點
盡己所能 添光發熱
廣東商學院學生劉婉萍:周沖的行為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并不冷漠,也從不缺少“大愛”,陌生人之間能夠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很多家長從小就告訴孩子“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對于陌生人,我們內心總會有所提防與警惕,懷疑他人的別有用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
但只要我們都愿意相信“人性本善”,大家在看到他人有困難時都會伸出援助之手,都會盡自己所能,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那社會就會成為“愛的天堂”。少一點冷漠,多一點熱情;少一點懷疑,多一點信任;少一點事不關己,多一點我為人人,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