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一年前,利群陽光助學活動在廣東篩選出最需要幫助的100名成績優異的貧困畢業生,向其一次性資助5000元助學金。
近期,本報記者對部分受助學生進行了回訪,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喜歡幫助別人,希望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
黎文信:要做醫生多救人
來自梅州的男孩子黎文信是被訪者之一。目前他就讀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他的專業至少要讀五年才畢業。
黎文信的父親每月收入僅1000元,母親幫人看檔口。他讀高中時,家里包括他在內有三個孩子在讀書。“那時候真得很艱難!”大姐四年前考大學,幾乎把家里的收入全用光了。二姐準備高考時,父親只說了一句話:“千萬不要報2B類的學校。”因為這一檔的學校收費格外高些。去年輪到他考大學,為了攢學費,他打暑期工,幫人賣體育用品。
現在,大姐大學畢業上了班,雖然月收入只有2000元,但終究可以貼補家里。有了姐姐的支持,黎文信決定將來讀研:“我要當個醫生!”他說,將來做一個合格的醫生,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易林樺: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我理想的大學生活是10分,那么我過去一年的表現只能打3分,”在記者預約采訪的過程中,易林樺一直在推拒,認為自己不能作為回訪學生的代表。
同樣來自梅州的這個男孩,是班里的副班長,平時做兼職為自己掙生活費。如果有這樣的兒子,很多父母估計做夢都會笑出聲,但他自己卻認為,在大學里的表現應該好些再好些。
易林樺目前在中大就讀交通工程專業。一上大學,他就競選當上了副班長,而且主要負責文娛和生活這一塊。他說,想擔任這個職務,一方面是想鍛煉自己,另一方面可以跟同學多接觸。但是,瑣事、雜事、班里同學遇到的各種困難,解決這些問題也占去了他大量的業余時間。
易林樺父親早逝,家里有母親和哥哥姐姐。母親因身體不好,長年沒有工作。哥姐都在老家,收入不高。為了不增加他們的負擔,易林樺做家教、做兼職來解決自己的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