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細胞生命形式,存在于包括海洋、熱泉、沙漠等各種生境中。目前有超過99%的細菌和古菌物種尚未以純培養方式獲得,也就是說我們對于神秘的微生物世界至今也只是窺探到冰山一角。這些只能以免培養方式檢測到的未培養微生物被稱為微生物暗物質(Microbial Dark Matter,MDM)。對于MDM認知的匱乏,使得微生物在物種和功能多樣性等方面充滿了神秘色彩。深刻理解MDM研究領域存在的挑戰與機遇,將對我們揭開MDM的神秘面紗、積累物種和遺傳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李文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題為“Microbial dark matter coming to ligh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的觀點文章。作者指出,從單細胞測序和宏基因組技術獲得的基因組序列給MDM研究帶來了曙光(圖1),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微生物物種和功能多樣性的認知,加深了對生命起源的探索。我們在“欣賞”MDM“多姿多彩”一面的同時,MDM總是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我們所存在的生命世界。作者指出目前MDM研究面臨的三個挑戰:(1) MDM沒有統一的命名規則,使得科研圈交流混亂;(2)很難僅從基因組信息中對MDM進行全面的功能研究;(3)如何對MDM進行培養至今仍是十分具有挑戰的任務。作者建議:(1)堅持對各個生境以包括宏基因組、宏轉錄等多組學的方式進行MDM研究,將有助于拓展我們對微生物物種和功能多樣性的認知;(2)原位實驗結合組學分析,以及采用包括FISH、NanoSIMS、Raman和異源表達等技術對MDM功能進行探索;(3)結合多組學和功能網絡信息等指導富集培養策略。同時,作者指出MDM研究需要多學科、多維度的交叉合作,因此構建MDM研究中心將有助于解決目前所面臨的挑戰。
我們對MDM的研究工作就像是打開一個個充滿驚喜的“魔術盒”,總會得到意想不到且令人興奮的結果。但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魔術盒”所展現的奇妙事物并不是MDM研究的最終答案,而是進一步探究其生態與進化機制研究的開始。

圖1. MDM的基本研究策略
我校生命科學學院焦建宇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李文均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山大學周恩民博士(現為云南大學助理研究員)、花正雙博士(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房保柱博士(現為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Salam Nimaichand博士、劉蘭博士,以及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Brian P. Hedlund教授為論文的共同作者。中山大學為該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1951205、 31972856、31850410475和31670009),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16A030312003)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280/6027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