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是所有慢性肝病的常見病理基礎(chǔ),也是慢性肝病發(fā)展為肝硬化、出現(xiàn)肝功能失調(diào)甚至肝癌必經(jīng)階段。因此,如何減緩或阻斷肝纖維化進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近日,我校中山醫(yī)學院吳忠道教授團隊在日本血吸蟲蟲卵來源外泌體Sja-miR-71a在抑制血吸蟲病引起的肝纖維化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結(jié)果以研究長文(Article)形式發(fā)表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中科院一區(qū),IF=14.976),題目名稱為“Sja-miR-71a in Schistosome egg-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uppresses liver fibrosis caused by schistosomiasis via targeting semaphorin 4D”。
血吸蟲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熱帶病,主要流行于亞、非、拉美的73個國家,患病人數(shù)約2億。血吸蟲病主要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腸血吸蟲病,主要為曼氏血吸蟲和日本血吸蟲引起;另一種是尿路血吸蟲病,由埃及血吸蟲引起。我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病。盡管我國已經(jīng)有效控制了血吸蟲病的流行,但局部地區(qū)的感染危險性仍然沒有消除,此外,在非洲地區(qū),曼氏和埃及血吸蟲病流行仍然嚴重,輸入性血吸蟲病防治是新問題。

日本血吸蟲蟲卵來源外泌體Sja-miR-71a抑制肝纖維化的機制示意圖
血吸蟲侵入人體后,在肝門靜脈及腸系膜內(nèi)寄生,最后發(fā)育為成蟲,雌雄成蟲交配后,雌蟲產(chǎn)卵后,蟲卵隨門靜脈系統(tǒng)流至肝門靜脈并沉積在肝組織內(nèi),從而引發(fā)宿主免疫反應(yīng),引起肉芽腫性炎癥以及纖維化反應(yīng)。同時,宿主的纖維化反應(yīng)會導致蟲卵鈣化并加速其死亡。因此,蟲卵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病理學基礎(chǔ)。已有研究提示,血吸蟲蟲卵可以分泌某些物質(zhì)來限制宿主的肝組織纖維化進程,進而延緩其死亡,有助于血吸蟲完成其生活史,但具體的分子機制是什么并不清楚。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日本血吸蟲蟲卵來源的外泌體可以通過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減輕日本血吸蟲感染的病理進展和肝纖維化的進展,并證實這個過程與蟲卵來源的外泌體高表達Sja-miR-71a相關(guān)。Sja-miR-71a通過直接靶向Sema4D抑制TGF-β1/ SMAD和IL-13/STAT6途徑以及調(diào)節(jié)Th1 / Th2 / Th17和Treg平衡來抑制肝纖維化。本項研究加深了對血吸蟲-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的理解,并提示Sema4D可能是抗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治療的潛在靶標,從而為肝纖維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我校中山醫(yī)學院博士后王立富、博士生廖瑤、碩士生楊瑞冰和余子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吳忠道教授和孫希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0013078.2020.178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