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我校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劉小平教授聯合華東師范大學黎夏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曾振中副教授、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陳軍院士、清華大學理學院宮鵬教授,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線發表了題為“High-spatiotemporal-resolution Mapping of Global Urban Change from 1985 to 2015”的分析論文長文。該研究發布了全球首套30米分辨率(1985-2015)的連續時間城市用地動態擴張和返綠的數據集(GAUD),對全球過去30年的城市擴張規律及區域差異進行研究,并分析了城市化進程對土地系統所帶來的影響。
現有研究發現,很多全球環境問題都與城市系統相關。然而,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時序城市擴張信息,我們對城市演化規律的認識尚存在不足。該研究著眼于此,基于Landsat遙感影像數據和谷歌地球引擎(GEE)平臺,發布了全球30米分辨率的1985-2015年際城市用地動態變化GAUD數據集。該數據集不僅揭示全球城市擴張規律,還為溫室氣體排放、城市熱島效應、生態系統碳損失、城市可持續發展等相關領域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
基于GAUD數據集,該研究發現,在過去30年間全球城市擴張的平均速率為每年9,687 km2(圖1),該增速是以往估算結果的4倍,且城市用地的擴張遠快于全球人口的增長。該研究還分析了不同空間尺度下的城市擴張趨勢規律,發現過去30年間全球約69%的新增城市用地出現在亞洲和北美地區。各大洲的城市化呈現不同趨勢:亞洲、南美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大體呈現加速擴張,而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地區城市則呈減速擴張(圖2)。該研究還發現,美國、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城市存在返綠現象(green recovery),且中國是全球城市返綠面積最大的國家,約為歐美發達國家的2倍左右。這一現象可能歸功于近些年的國家大力推行的城市更新項目。

圖1. 全球和各大洲1985-2015年間城市面積變化情況:(a)全球城市面積變化趨勢,
(b)各大洲城市面積變化斜率信息。

圖2. 不同空間尺度下的城市擴張規律:(a)大洲尺度,(b)城市尺度,
(c)典型城市(美國芝加哥和中國上海)。
城市化進程往往伴隨著對自然土地資源的侵占,該研究通過GAUD數據集和歐空局ESA-CCI土地覆蓋數據集分析發現,自1992年以來,全球新增城市用地中約有70%來源于對農用地的侵占,其次是草地和林地。從不同地區來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美國中部以及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城市化主要以侵占農用地為主;歐洲北部、美國東部和非洲南部地區城市化的侵占來源主要是林地。中國和印度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未來如果仍以侵占大量農田為主的方式擴張城市,將可能加劇潛在的糧食危機。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我校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劉小平教授為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華東師范大學黎夏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曾振中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0-0521-x
GAUD數據集下載鏈接: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11513178.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