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周繁文副教授
中山大學2023年秋季工作會議圍繞“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國家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主題,結合理論和國家政策,從近年學校的科研工作成果和面臨的挑戰出發,對下一步的工作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規劃。作為中山大學最早開設的基礎學科之一,考古學科當響應學校的使命愿景,緊扣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專項的建設要求,奮進前行。
考古學是一門基礎性的人文學科,對認識歷史、闡釋當代社會的基礎、塑成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更是探源中華文明、傳承文化遺產、推動文明互鑒的重要學科。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28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為響應學校的工作部署,考古學科將結合以往優勢,為中山大學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一是深耕于學科傳統的考古人類學領域,加強基本理論建設,提煉標識性概念,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對話。中山大學考古專業設置有國內唯一的考古人類學,通過加強與人類學的合作,在建構物質文化遺存的闡釋模式與理論方面,應能作出獨特的學術貢獻。
二是依托于“考古中國”“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等重大項目,闡釋中國特色的文明形成模式。本專業對華南地區的文明起源與進程、秦漢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考古學觀察等重大問題素有積累,近年又主持或參與了新疆吐魯番西旁景教寺廟遺址、內蒙古沙梁子古城遺址、廣東英德巖山寨遺址等多項“考古中國”項目,參與發掘的“貴州大松山墓群”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持續開展本科田野實習的英德巖山寨遺址考古發掘亦被列為“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的重要攻關項目之一。未來將繼續立足華南,放眼全國,整合學科力量,致力于揭示嶺南為主的邊緣地帶如何融匯入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過程,深化闡釋中國不同于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模式。
三是發揮中外文化交流、外國考古學等分支領域的優勢,加強文明互鑒與文化交流研究,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對話。以西域和南海為紐帶,本專業多年來深耕于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同時,自2012年起便培育了國內最完整的外國考古學科人才隊伍,設置有歐洲古典考古、東南亞考古、中亞考古、美洲考古等研究方向和本科課程,師生相繼參與意大利、越南、伊朗、以色列、英國等多國的考古發掘。以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為代表的發掘成果入選《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主要成果集(2013-2023)》。未來將繼續發揮相關優勢,深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方面的科研,開展中外合作與交流,為考古學能在國際學術界奠定中國學派的位置貢獻力量。
四是發揮科技考古、海洋考古等分支學科的優勢,打造學科交叉發展的“新文科”型態。由于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過去,學科自形成以來,便具有學科交叉的自覺性,已經形成一套多學科合作的成熟模式,正適應于“新文科”建設和“學科交叉融合”的需求。2023年10月26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的通知,提出要圍繞文物保護利用重大需求,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考古學科將針對國家需求,加強部署相關領域的科技考古及文物保護人才的引育,利用本學科的傳統優勢,繼續強化在田野發掘中以測年技術、穩定同位素測定、孢粉分析、生物考古、土壤微形態分析等為主的多學科合作模式,在研究中也注重與歷史學、古文字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門類的交叉融合。同時,利用本學科在水下考古方面的基礎積累,積極尋求與相關海洋學科群的合作,發展海洋考古。
五是探索活化利用文物資源的途徑,將優秀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的文化資產。本專業近年來致力于與粵港澳大灣區所在地的文管部門合作制定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政策,致力于華僑文物、古村落的保護與研究,并與廣東省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簽訂合作協議,致力于發掘、展示、傳播優秀的文化遺產資源。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在深度發掘并闡釋特定文物資源的歷史、文化、審美和科學等價值的基礎上,在深度理解社會需求的前提條件下,積極探索活化文物資源、文旅融合等方案,使文物資源成為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文物資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引擎,也為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深厚而長久的心靈滋養,為文明交流互鑒積蓄動能。
文稿終審: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陳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