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孔肯雅病毒“熱播”,白紋伊蚊成為致病“信使”。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病原生物學與生物安全學系副教授、中大蚊子工廠技術總監張東京表示,其團隊正“以蚊治蚊”:一邊釋放經輻照的絕育雄蚊,讓野生雌蚊“絕育”;一邊培育不吸血的華麗巨蚊,讓其幼蟲吞噬白紋伊蚊幼蟲。這兩種創新生物防制技術即將聯手,7月30日在佛山三水南山鎮展開實戰,為阻斷蚊媒傳染病傳播筑起科技防線。
張東京(右一)帶研究生、本科生在佛山三水南山鎮塘背村開展野外蚊蟲監測
華麗巨蚊幼蟲可吃掉80-100條伊蚊幼蟲
張東京介紹,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經伊蚊(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的急性蚊媒傳染病,以發熱、關節劇痛為主要特征,嚴重影響民眾健康與社會秩序。此次廣東佛山疫情主要是由白紋伊蚊(花蚊子)傳播。只有雌蚊才吸血,雌蚊體型中等,黑色,典型特征是中胸背部有一白色縱條,足的跗節有基白環,腹部有基白帶,因此整體呈黑白相間。
蚊蟲的生活史包括四個階段,蚊卵-幼蟲-蛹-成蚊,前三階段需要有水,“離開水蚊無法進一步發育,因此,翻盆倒罐是減少蚊孳生地的主要措施”。白紋伊蚊是偏好在小型容器中孳生,常見有人工容器(花盆托盤、水桶、輪胎、塑料瓶)、自然容器(如樹洞、竹筒、葉腋)、其他類型(屋頂積水、排水管道)。
同時,還可利用天敵、微生物農藥等生物防制技術防蚊。據悉,伊蚊的天敵除了食蚊魚,還有華麗巨蚊。華麗巨蚊的雌雄成蚊均不吸血,以植物汁液和花蜜為食。張東京團隊正在開展其幼蟲的捕食研究。團隊在野外調查發現,華麗巨蚊的孳生環境與伊蚊幼蟲高度重合。“我們目前已經能在實驗室構建華麗巨蚊的完整生活史,并發現其一條幼蟲一生至少可以吃掉80-100條伊蚊幼蟲,具有良好的防制效果和效率。”張東京指出。
中大產絕育蚊使叮咬指數降七成
在東莞的中山大學“蚊子工廠”(“廣州中大核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里,一場關于蚊媒防控的“高科技生產”正日夜不停。這個占地1000平方米的“產房”,每周能“孵化”出400萬-500萬只特殊雄蚊——它們是白紋伊蚊的“絕育戰士”。
張東京介紹說,“過去15年我們團隊一直在開展‘以蚊治蚊’,即通過釋放經輻照或沃爾巴克菌的白紋伊蚊絕育雄蚊,與野生雌蚊交配,使其產下的后代無法發育。一次有效的交配可以降低雌蚊一生產下的200-300個后代。我們在控制媒介蚊蟲,實際上就是在控制基孔肯雅熱。”
從附著在產卵紙上的黑色蚊卵,到孵化管中游動的幼蟲,再到經自動化設備精準分離的雄蚊蛹,每一步都透著精密——雌雄分離儀能區分僅1毫米寬的差異,讓混雌率低至0.1%;X射線輻照儀則像“手術刀”,450秒內就能讓雄蚊喪失繁殖能力,卻不削弱其交配競爭力。這些“絕育兵”羽化成蚊后,會被送往野外釋放,與野生雌蚊交配使其“斷子絕孫”。建廠4年來,這里已累計產出數千萬只絕育雄蚊,成為環保防控蚊媒傳染病的“超級工廠”。
釋放絕育雄蚊
張東京表示,“在過去4年,我們一直在廣州老城區小范圍釋放經輻照絕育雄蚊,發現因有絕育雄蚊的存在,釋放區的雌蚊叮咬指數下降了70%-80%。這是一種安全有效、環保、特異性強的蚊媒防制技術,團隊在2024年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2023-2024年,張東京曾連續兩年在夏天帶領研究生、本科生在佛山三水南山鎮塘背村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野外蚊蟲監測,主要開展蚊蟲標記-釋放-重誘捕實驗,對絕育雄蚊在野外的壽命、擴散能力以及當地白紋伊蚊種群數量進行評估。
“每個人都在為防控疫情做努力。基層公務人員和疾控人員組織居民防控蚊蟲,醫生在治療患者,科學家們正在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如為什么這次疾病會突然流行——是病毒突變造成?長期沒有接觸此類型病毒,多數人對基孔肯雅病毒易感;抑或是外部環境如降雨、溫度適合蚊蟲孳生,導致密度過大等。”張東京透露,近期團隊還打算將兩種生物防制技術結合起來,在佛山三水南山鎮的村莊開展對當地白紋伊蚊種群防控。“7月30日我們將協助當地開展防蚊滅蚊工作,并向野外回放華麗巨蚊幼蟲,這些幼蟲均采自當地,后在我們實驗室培育,現在是它們重新回到野外參與對伊蚊防控的好時期。后續經與當地政府、疾控部門和居民充分溝通后再釋放絕育雄蚊。”
原文鏈接: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kltib/content_53568124.html?isShare=true&xyt=175384072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