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翟子歌)8月13日,中山大學“海琴”號6000米深海遙控潛水器(ROV)搭載“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從珠海啟航赴南海海域開展25天海試與科學應用航次。同時,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也參航開展“海斗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無人潛水器科學應用試驗,這是國內首次兩套深海無人潛水器同船作業、共探深海奧秘。
本航次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考察中心組織,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海洋科學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參加。本航次將進行“海琴”號ROV全系統海上試驗,驗證各項技術指標及系統運行穩定性和可靠性,開展ROV專業操作團隊海上現場培訓,并開展由大氣科學學院楊清華教授團隊牽頭的海洋氣象無人機觀測、海洋科學學院蘇明教授牽頭的海洋地質過程探測、海洋科學學院殷克東教授牽頭的深海生物生態觀測,執行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小強教授團隊的30米重力柱采樣任務。同時,本航次也執行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的“海斗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無人潛水器科學應用任務,開展多學科的海底采樣。本航次將開展“海琴”號、“海斗一號”兩套深海無人作業系統的同船作業,為“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未來執行多樣化任務探索建立安全作業流程。
探測技術人員對“海琴”號進行調試
“海琴”號6000米級ROV由上海交通大學研制,空氣中約重3.6噸,具備自動定向、懸停定位和自動巡線等功能,裝備高清攝像機、多功能機械手、高分辨率側掃聲納、探測傳感器及各類作業工具,可完成深海和海底的高清觀察及生物、地質樣品采集等任務。“海斗一號”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的全海深自主遙控無人潛水器,具有自主、遙控和混合多工作模式,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水下連續作業時間可達12小時,能進行海底地形探測、參數測量、取樣等作業。
航次將圍繞南海北部陸架坡折斷裂帶、海底麻坑形成機制、中沙海臺上升流與生物群落演替、人工鯨落等開展科學應用研究, 利用“海琴”號和“海斗一號”獲取南海多個工區的海底樣品、高清圖像及海洋環境數據,提升我國深海裝備技術水平,推動我國深海探測和研究發展。
調試現場
據悉,截至2025年7月,“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共執行23個科考航次(段),出海總天數488天,累計航行約56982海里,超過1700人參與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