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記者獲悉,中山大學、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合作,揭示了不同生境下蚊蟲病毒的多樣性、傳播分布的影響因素及地理譜系特征,在多維尺度上為研究蚊蟲病毒組提供了重要新見解。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上。
研究團隊歷時5年,收集了來自全國82個縣市的2438只蚊蟲個體。這些蚊蟲個體樣本來自不同的生態環境。基于此,團隊通過華大智造自主研發的T系列測序平臺,對單個蚊蟲進行宏轉錄組測序,成功構建了迄今個體數最多、地域跨度最大的蚊蟲病毒組數據資源,并從中鑒定出393種蚊蟲相關病毒,其中63%為潛在新種。
團隊進一步分析了蚊蟲攜帶的病毒類型及數量,發現蚊蟲個體和種群水平的病毒組成與宿主系統發育、氣候、土地利用類型等因素密切相關。據此,團隊發現病毒多樣性的熱點宿主有騷擾阿蚊、白紋伊蚊,熱點地區主要集中在溫度適宜、降雨豐富且哺乳動物多樣性較高的地區;并首次量化描述了蚊蟲病毒與其宿主專一性的對應關系。此外,研究還發現,不同地區蚊蟲種群的遺傳相似度與種群間共享的病毒物種數高度相關。
“我們希望攜手全球科學家一起對自然疫源的病原體進行持續研究。目前,項目已經完成約2萬5千份樣本測序。”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全球病原數據庫項目負責人王達希說,團隊將持續構建病原數據平臺,匯集多種病原、媒介和生態等多維度信息,為生物安全防控和自然疫源疫病監測預警提供大數據保障。
原文鏈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4-04/10/content_56983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