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王玲、潘曼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附屬第一醫院將深調研作為深入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踐載體,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人民健康需求,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圍繞“以南沙院區建設發展為載體、積極創建國家醫學中心,推動醫院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這一課題,醫院領導班子成員“同題共研、同題共答”,牽頭“領題”、帶隊“破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醫院南沙院區是醫院創建國家醫學中心的重要載體,是醫院立足灣區、協同港澳、服務全國、走向世界新征程中的重要布局。南沙院區于3月29日正式啟用。院領導班子成員圍繞南沙院區建設發展,切問民之所盼、社會所需,近思發展之要、創新之策,深調研、解難題、促發展,創新管理模式、改善服務流程、強化服務支撐、優化診療環境,用立行立改的實際成效切實增進人民健康福祉。
優化兒科急診管理運作,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南沙院區啟用以來,恰逢春季甲流爆發期,4月初高峰期每日急診患兒數量超過150名,兒科急診面臨較大壓力,新院區的人員調配、儀器設備配置、醫療服務配套、科室管理等方面亟須優化。
發現上述問題后,醫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黨委書記駱騰,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子蓮多次帶隊到南沙院區現場調研,從就診流程、科室設置、人力安排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兒科、急診科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實地了解群眾需求和建議,就地探討可行解決方案。

黨委書記駱騰,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子蓮在兒科門診實地調研
實地調研后,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黨委書記駱騰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謀劃解決問題對策。 會議分析了南沙院區兒科、急診科一體化建設的可能性,建議充分利用兒科門診醫療場地、設備及童趣滿滿的環境,探索將兒科急診設置在兒科門診區域。
明確方案后,兒科、急診科全力以赴做好人員統籌,由兒科派出5名醫生在急診兒科輪班,配有兒科住院總、二值、三值等三級醫療管理兒科急診患兒。節假日期間,兒科沈振宇、余慕雪、柯志勇等多名醫生主動要求到南沙院區兒科開診。

副主任醫師沈振宇、主任醫師余慕雪在給患兒做檢查
目前,南沙院區兒科急診就醫流程順暢,患者不僅在社交媒體留言點贊,也送來了情真意切的感謝信。接下來,南沙院區兒科擬將兒科門診和兒科急診進行一體化整合,改造部分兒科門診區域為兒科急診留觀區、輸液區,合理劃分兒科門診設置布局,以集門診、急診、輸液、留觀、搶救、治療、霧化等為一體的“一站式”醫療服務模式,為大灣區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探索運行“全院一張床”,以“零等待、無侯床”滿足患者診療需求
南沙院區啟用后,如何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有效利用有限床位資源滿足更多患者的診療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針對問題,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子蓮帶隊深入重點病區開展實地調研,與醫護人員積極溝通,組織開展多場次集中研討,擬定破題之策。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子蓮調研“全院一張床”管理模式
調研發現南沙院區潛在的群體傷員應急收治需求使骨科病區床位飽和,而同樓層康復醫學病區有空余床位。調研后即先行將康復醫學科部分病床劃歸骨科作為備用床位進行管理,保障潛在的群體傷員的入院需求。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全院一張床”管理模式,做好一張床的信息系統調試及物資準備等安排。
隨后,一位女性因骨折到南沙院區急診就醫,科室及職能部門迅速響應,協助該位病人順利在婦科病區辦理入院,信息系統、護理人力安排等也跟進順利,成為了第一例床位調配的成功案例。耳鼻咽喉科也通過該模式,順利在器官移植科病區收治3位病人,專科累計收治病人數突破百人。
接下來,南沙院區將持續優化床位管理,各病區床位面向全院開放,讓病床隨著患者“活”起來,讓醫護人員圍繞患者“轉”起來,將病床成為全院調配的共用資源。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入院“零等待、無候床”,最大限度滿足患者需求。
醫療服務中心“由有到優”,以高效、便捷服務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南沙院區籌建初期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成立“醫療服務中心”,根據辦理時長分類在門診及住院大廳設置兩個集中辦理點。南沙院區正式啟用后,2個辦理點雖整合了大部分患者業務需求,但辦理點間距離遠、人力需求高等問題也逐漸凸顯。針對這一問題,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子蓮帶隊多次開展調研巡查,廣泛聽取意見,從醫療服務中心人員配置、場地布局、多功能信息化等方面給出了解決措施。
一是進行資源整合,優化功能布局。重新梳理醫療服務中心業務范疇及工作職責,將兩個業務辦理點有機整合為一個“復合型醫療服務中心”,實現實名認證、預約掛號咨詢、分診就診指引、醫保辦理、集中檢查預約、投訴接待、診斷證明、病假條、報銷證明蓋章、健康宣教等十余項業務一站式辦理,節省人力成本,提升運行效率。

二是用信息化建設輔助醫療服務中心職能。利用互聯網技術,開通多渠道預約掛號;完善線上業務辦理功能,實現患者自助繳費、預約就診、檢查預約、報告打印等。

三是做好崗位統籌,以復合型服務提升服務質量。統籌規劃醫療服務中心崗位,強化培訓,做到一崗多職、一專多能、主動服務、移動服務,在節約人力的情況下提升服務質量。
通過調研整改,醫療服務中心“由有到優”,辦理業務平均可節省患者20min往返時間,約2 km 距離;關于醫療服務中心的相關投訴為零。降低了醫院管理運行成本的同時,為患者提供了高效與便捷的醫療服務。
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助推醫療質量和效益提升
南沙院區正式啟用后由于信息化系統為全部新建,業務流程與信息系統運作之間磨合不夠,信息系統功能還不夠完善,影響了醫院醫療業務運行的效率。
為推動院區信息化建設,張弩副院長帶隊走訪南沙院區各臨床、醫技科室,現場查看信息系統使用情況,與一線醫護人員深入交流,了解信息系統整體運行中存在問題。

張弩副院長帶隊實地調研信息系統運行使用情況
調研后,相關部門迅速行動,將滿足臨床需要的問題進行優先級排序,先后解決了系統間數據交互和臨床診療過程的患者數據聯通性問題,同時優化了患者在移動手機端從診前、診中、診后的預約、繳費、查閱報告等使用體驗。經過系統改造優化,系統整體運行更加穩定順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一步,醫院將繼續推進院區信息系統功能的完善并加快同質化改造,助力院區醫療同質化建設,以一流的管理支撐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以“組合拳”優化過“硬”環境,提升服務“軟”實力
為打造南沙院區衛生整潔文明有序的就醫環境,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醫院黨委書記駱騰就試運營初期的運作模式、后勤保障、環境衛生等情況進行專項調研,就發現問題第一時間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制定整改措施,“立行立改”,以調研切實解決問題。
一是明確職責分工,定崗定編,專人專項負責各公共區域,落實以點到面的各項清潔工作,確保公共區域整潔、衛生。二是提升安全保護,不斷完善基礎保障設施,確保來院就醫患者就醫安全有序。三是強化規范配置,壓緊壓實“廁所革命”各項工作要求,不斷提高患者就醫滿意度。四是嚴抓控感工作,制定院內感染培訓計劃,開展專項控感知識培訓,不斷提高保潔人員控感意識。

專項控感知識培訓
一系列整改措施為患者創造了更為舒適、便利的診療環境,大大改善了灣區群眾的就醫體驗。
文稿終審:附屬第一醫院 駱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