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好口令,往這邊走,自然一點。”近日,在韶關曲江區白土鎮歷史文化古街區電影《坪石先生》拍攝現場,60余名演員按照導演的指令進行著各自的演繹。
電影《坪石先生》以1938年抗戰期間廣州淪陷,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等學校被迫遷徙為背景,講述了以中山大學黃際遇、衛梓松、杜定友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大家從云南澄江到粵北坪石,在戰火中堅持辦學,令嶺南文脈在烽火中得以延續的傳奇故事。
該片由金馬影帝謝君豪領銜主演,粵、港、澳、北京、江浙近80名演員參演。五條人樂隊主唱仁科和阿茂均在電影中客串,并將為電影創作主題曲。
3月8日,隨著導演“咔”的一聲,《坪石先生》電影攝制組正式完成取景攝影工作,順利殺青。接下來影片將進入后期制作階段,預計于今年11月中山大學百年校慶之際獻映。
抗戰烽火中的嶺南辦學故事
炮聲不礙書聲朗,烽火無妨薪火傳。1944年秋,日軍醞釀發起第三次粵北會戰,南北夾擊,坪石鎮已成危巢。國民政府疲弱,抗日戰爭期間從廣州遷至云南澄江,又遷至坪石的國立中山大學再次陷入困境,何去何從也成為所有師生都面對的問題。
電影《坪石先生》以抗戰烽火中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為背景,講述了一批教育大家在坪石堅持辦學、從容治學,令嶺南文脈在烽火中得以延續的傳奇故事。電影所要刻畫的“坪石先生”并非是一個人,而是群像,這其中有《資本論》中文譯者、經濟學家王亞南,有中國現代高等數學教育開創者之一的黃際遇,有中國圖書館學家杜定友,還有音樂大家馬思聰……
“我們希望對這段歷史沒有任何了解的普通觀眾也能夠看得懂,并能夠記住某個角色。”導演甘小二說。在群星閃爍的“坪石先生”中,為什么選擇黃際遇的故事作為主角?甘小二表示:“萬山磅礴有主峰。我們在劇本創作的階段,也咨詢了多位中大的教授,一致認為黃際遇作為當時的代表人物是最合適的。”
作為當時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主任,黃際遇擅數學,精駢文,同時還是書法、棋藝、足球、劍道高手,被老舍形容為“博學鴻才真奇士,高風亮節一完人”。
在坪石,他與衛梓松、杜定友、冼玉清等一眾坪石先生堅持到最后一刻,令嶺南文脈在烽火中得以延續。可當光明最終到來,黃際遇卻在與師生們乘舟同返中大的途中不幸落水……
“黃際遇先生是一個傳奇,也讓人扼腕嘆息。以黃際遇為代表的‘坪石先生’雖未奔赴戰場,卻個個都是教育界的民族英雄。”導演甘小二介紹說,他們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多精神力量,希望電影也能夠傳遞出這種精神力量。
老街重現民國舊時光
作為一部歷史人物傳記片,要營造出時光感很重要。為了重現烽火中的舊時光,《坪石先生》劇組先后在樂昌坪石鎮三星坪村、皈塘村以及黃圃鎮應山村等地拍攝,并搭建了1:1還原20世紀40年代中大校舍的建筑群,還原戰火中堅持辦學的真實場景。
“我們多次在當地進行調研、取景,我們參考了一些遺留下來的歷史建筑,針對我們電影里教學故事,來重新還原構建了當時的校園空間。”甘小二介紹說。
此外,為了重現當年的坪石街道,《坪石先生》劇組還前往了曲江白土鎮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取景。“白土鎮100多米的老街剛好符合我們對于當年坪石老街的想象。”甘小二說。
據介紹,白土鎮歷史文化街區緊鄰北江,街區內保存有廣府文化元素“騎樓”式建筑的市場街建筑群,粵贛閩客家民系文化元素的建筑群河邊街、中大街建筑群,以祠堂為中心且祠宅合一的客家傳統廳堂建筑。
“劇本反復打磨了13版才定稿。”甘小二說,拍攝一部有真實歷史原型的影片是個不小的挑戰。單純的史料通常讓人感到枯燥,為了講好歷史故事,劇組翻閱了大量史料,并在史料基礎上展開藝術想象,讓電影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甘小二在史料里去尋求主角黃際遇的這個人物的“弱點”,試圖讓一個完美人物塑造更接近于一個有血有肉普通人。
“當時的黃際遇是快要退休的一個老教授,跟著學校輾轉了多年。自從家鄉在戰火中淪陷,他一直沒有回去過,作為一個潮汕人,他感覺自己做得很不好。”甘小二在翻閱了黃際遇的日記、并跟其孫女深入詳聊后決定以思鄉之情作為人物情感的一條主線去展開——從心生避世退隱之意、到烽火中堅定從容辦學、隨校遷徙的堅定信念。
“中華粵北講臺開,戰地春風桃李栽。”坪石辦學四年多,是抗戰時期中山大學堅持救亡圖存、教書育人卓絕歷程的重要篇章。“教育是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系的,我們希望通過回顧這段歷史來啟迪當下,展望未來。”甘小二表示。
原文標題:影帝主演、五條人客串,《坪石先生》在韶關殺青